类别:回收资讯 发布时间:2025-03-28 浏览人次:
2025年3月14日16时许,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海域,100多头海豚“集体出游”,刚好被出海渔民遇见拍了下来,场面非常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海豚群聚恰逢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关键期,而十五运的吉祥物正是以海豚为原型。这则新闻很快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2024年5月21日,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大鹏公安分局、南澳办事处西涌社区工作站,在大鹏新区西涌4号沙滩成功救助一只搁浅海豚,护送其重返大海。
2023年4月份,广东海警局东山艇在深圳湾附近海域开展日常巡航时,也偶遇过一群白海豚。它们旁若无人地在海水中嬉戏,灵动的身姿令人心生欢喜。
在2021年的一次南山采风活动中,一群国际摄影师在珠江口的伶仃洋水域巧遇了中华白海豚。这次南山采风之旅是“国际友人在深圳”摄影大赛的第二场后续活动,其中几位摄影师幸运地抓拍到了这一珍稀动物。
海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誉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它们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需要优质的海水、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广阔且安全的栖息空间。它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海洋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世界经济论坛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如果说海洋是一个经济体,它将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价值24万亿美元。机构研报指出,我国海洋经济2024年首破10万亿大关,GDP拉动率达11.5%。
深圳本来就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珠江口近海域超大型城市,近些年来,深圳着力将发展版图向海洋延伸。在《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中,一个词的高频出现令人惊讶——“海洋”出现了27次,仅次于“创新”的30次,远超“科技”的14次。2023年5月,《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方案》推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编制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案的城市。
即使不从这样的宏大叙事出发,对普通人来说,出现在深汕海域的海豚,背后至少关涉海洋环保、旅游、科普等领域的话题。
2025年3月16日,深圳市宝安区海湾中学师生走进西湾红树林,开展“知之深·爱之切·建之志”的“地理眼”看家乡主题实践活动。当天早上,师生们在西湾红树林广场集合,随后大家沿着海边栈道清理沿途垃圾。学生们手持夹子和垃圾袋,仔细捡拾栈道上和红树林内的垃圾,并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2024年9月22日,第二十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在大鹏新区东涌海滩开幕。活动由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主办,汇聚了企业代表、志愿者和学生等260余名参与者。活动包括了生态亲海倡议发布、“寻找当年的你”志愿故事分享沙龙和海洋生态嘉年华举行、四维清洁开展、守护海洋生态先锋单位表彰等。在为期2个月的海洋清洁月期间,300余名爱海人士还将在10个分会场参与净滩活动,潜水员深入海底清洁。
自2005年首届活动举办以来,蓝色海洋从最初的30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每年有数千名志愿者参与,协会志愿者清洁海岸线的足迹遍布深圳、惠州、香港等30多个沙滩及海岸线万人,清扫海洋垃圾超过27.14吨。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是我国首家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深圳市5A等级社会组织,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的“广东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该协会正式注册于2005年。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海洋环保公益活动,并重点将项目部署在海洋清洁、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环保科普教育等方面。
2011年7月份,项目团队发起网络“万人蓝色宣言”活动,号召人们从衣食住行等小事做起,短短1个多月,得到了5万名网友的热烈响应。以每人带动身边10人(家人/邻居/同事)简单测算,活动直接影响效力超过60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日渐显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海洋现存塑料垃圾约1亿吨,绝大多数海洋垃圾来自陆地,包括吸管、外卖餐盒等一次性塑料、纺织品等,已有研究表明,海洋微塑料可通过食物链回到人体。
为了解近海地区如何管理塑料垃圾,2024年,万科基金会在深圳盐田区梅沙街道调研,选取大梅沙海滨公园等地,分析该街道如何管理陆源塑料垃圾、滨海塑料废弃物。以大梅沙海滨公园为例,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0.07公顷,沙滩全长约1.8公里。2023年底地铁开通后,人流剧增。公园内海面垃圾用小船进行打捞,沙滩垃圾由环卫工人人工捡拾。沙滩每间隔10米设一个垃圾桶,每天统一收集、分类。垃圾以其他垃圾、塑料瓶和椰壳为主,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其他垃圾送到中转站处理,椰壳作为厨余垃圾单独清运。
据悉,为倡导更多人一起“关心海洋,让生态可持续”,2023年8月21日,由海洋垃圾化身艺术品、“变废为宝”搭建而来的“海洋屋共创展”,在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创业广场大街上举办。
在这场展览中,腾讯SSV联合多家公益机构、十余位艺术家、300名共创者,利用回收而来的海洋垃圾,共创了一系列艺术作品,将装置、视觉和行为等艺术元素相融合,通过艺术的手段搭建成“海洋屋”,重塑了那个被人们丢弃的“家”。
当天,不少每天都路过这里的人,发现原本空旷的广场上,多了一座水滴形状的建筑物,远远便能看到“海洋屋”三个大字。知名设计师黑一烊,是此次“海洋屋共创展”的策展人。他介绍,整个“海洋屋”的造型灵感,来自海岸线和海波纹,以水滴的外形搭建出立体空间;“海洋屋”外围悬挂的是为这次展览特制的吸管笔,回收的塑料吸管装上笔芯,设计成了可持续利用的吸管笔,时刻提醒大家关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绝大部分艺术品是由回收的海洋垃圾“重塑”而来——将废弃的渔网变成客厅的装点,用打磨后的海玻璃送给自己当饰品,残缺木片摇身变成精致香台,填海路线图被搬上桌面、成为最美海岸线……
海洋屋的一头,悬挂着一封巨大的、来自海洋的“家书”,以“妈妈”的口吻,呼唤孩子们关心海洋——大海孕育万物,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与家园,但人类这个淘气又健忘的“孩子”,却在海里留下了很多带着生活印记的垃圾,就像是不小心把“家”丢进了海里。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处,有一个珊瑚礁大三角区,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之间呈三角形的水域。这里被誉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珠峰”,一些生物专家甚至认为这里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中心”。
不是每个深圳人都知道,深圳位于北纬22度,海岸线公里,就处在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缘地带。尤其是深圳东部和大鹏湾、大亚湾相连接,没有工业废水排放,还划有生态红线,环境保护得非常好,非常适宜珊瑚生长。
珊瑚,指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语出汉代班固的《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
你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静谧的海洋深处,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虫成群聚集,代代繁衍,它们分泌出的石灰质,成为保护自己的外壳,也在海浪与时间的冲刷下,石化、压实,历经千万年,最终形成五彩斑斓的岛礁。
对于海洋来说,珊瑚就好比陆地上的“热带雨林”。陆地上的树木成林之后,里面会聚集很多鸟、兽、昆虫等动物。珊瑚礁同样如此。据统计,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赖珊瑚礁的存在而生活。即便是强悍的鲨鱼、石斑,也是从幼小的个体长成。这时它们就需要一个地方供它们生长,躲避天敌,这样一个地方,就是珊瑚礁。
如果没有珊瑚,世界会怎样?科学家已经说了,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破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海洋物种将在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消失后消失。此外,珊瑚礁为海岸线提供了保护,没有它们,海岸线将会被迅速侵蚀,许多岛国甚至可能被从世界地图上抹去。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正是有感于珊瑚之于海底生态的重要性,如今,深圳活跃着一批在海底“种珊瑚”的人。
深圳有一个全国最大的潜水员公益组织,名叫“潜爱大鹏”,如今拥有成员数千人。
“潜爱大鹏”秘书长夏嘉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潜爱’最初是由一批潜水员志愿组成的一个团队,2012年时项目开始落地,2014年正式注册。刚开始时,参与者都是志愿者,没想过这个项目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到了2015年,我们开始有了全职工作者,其中也包括我。”
他们在海底捡过半个篮球场大的网状油布,见过被渔网网住苦苦挣扎的螃蟹、海胆和各种鱼类,还见过很多珊瑚被渔网、麻袋、塑料袋盖住后,因珊瑚虫上的虫黄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我们经常会遇到去海边游泳时忘记带泳衣的情况。海边小店买泳衣很便宜,有的人嫌它湿乎乎的不好带,于是用完就把它放在沙滩上,而海浪会把泳衣重新带到海里,并把泳衣覆盖在海底的珊瑚上面。我看到的这件泳衣盖在了一块非常大的石珊瑚上,当我把它拿开时,下面的石珊瑚已经白化了。这么大一块珊瑚大概要生长七八年的时间,但是毁灭它只需要一件20块钱的游泳衣。”
二就是进行珊瑚保育,修补、种植珊瑚,着力恢复深圳的珊瑚礁资源。到目前为止,“潜爱大鹏”志愿者累计种植珊瑚近万株,救助珊瑚残枝不计其数。
种珊瑚当然也是一个技术活,“潜爱大鹏”秘书长夏嘉祥,从2013年就开始在海底种珊瑚。起先,他们去国外“取经”,潜到海底一看,人家就拿个铁架子一搭,珊瑚苗放在上面。他们回来照做,结果海域条件不同,架子刚搭好,两场台风一过,全掀翻了。他们又尝试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种植珊瑚,但是台风过后,有些钢筋混凝土礁盘也没能抵挡住海浪的威力。后来,他们请教了中科院南海所的专家,以铁管和柔性热熔管为骨架,底部进行配重,管架上悬挂塑料网来种植珊瑚,避免了与海浪硬“扛”,终于成功了。
作为内地一线城市中唯一具有珊瑚分布的城市,东部大鹏南澳附近,近70种石珊瑚遍布在193公顷的海域,与西部海域的红树林湿地交相呼应,形成深圳的“海洋生态之肺”。
近些年来,由于每年都实行休渔期,完善了法律制度,加强珊瑚保护的宣传,再加上持续不断地进行珊瑚的修复种植,大鹏半岛的海洋生态有了很大改观。值得一提的是,半岛西南端有一片集中了47种石珊瑚的世界级石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保留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它,那里正规划建设深圳唯一的国家级海洋公园。
此外,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在深圳开建。据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宝华介绍,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首个珊瑚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将打造集生态修复、资源增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示范标杆。
去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传来好消息:南方科技大学两个方案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海洋十年”)。这是深圳继2023年首次在该计划实现项目突破后,首度成为实施伙伴。
海洋总面积约占“蓝色星球”地表总面积71%。面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事件和灾害频发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严峻考验,2021年1月,联合国大会批准实施“海洋十年”计划,以“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和海洋联结起来”。
目前,“海洋十年”已三度牵手深圳:2022年6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牵头的“西太平洋黄昏带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入选;2023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的“智慧型沿海城市-海湾二氧化碳排放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智慧立方iCUBES”)、“提升公民海洋素养”实施伙伴计划入选。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项目负责人张传伦介绍,“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下的“智慧立方项目”融合海洋生态与滨海城市智慧科研、智慧制造和智慧管理的全社会合作和创新理念,将开发一个集成、智能的三维海洋生态监测系统作为海洋生态管理的科学基础,通过与全球多地合作,实现沿海-城市-海湾复合区域的碳中和,推动全球负碳排放。
近年来,深圳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不断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牵头成立由27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小组;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论坛,提升全球、泛行业、全社会对深圳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深度关注。
深圳海洋大学于2021年开始筹建,2023年正式动工建设,(一期)项目部分工程将于2026年竣工,将融合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三大功能,打通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联动,打造彰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象、集聚海洋科教资源的亮点片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双一流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
学校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坝光片区,项目总投资55.12亿,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校园总建筑面积约60.05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约8000人,本硕博教育比例为2∶2∶1。
据悉,主题为“启航蓝色梦想 探索海洋奥秘”的深圳市海洋研学基地于2025年1月18日揭牌,旨在推动海洋科普教育,点燃公众对海洋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海洋科研与保护,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揭牌仪式当日还发布了系列海洋研学旅行产品,拉开了2025年海洋科考季序幕。海洋研学旅行产品涵盖了招商蛇口邮轮母港与科考船“沈括”号的研学产品、将湾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区游轮与“沈括”号科考船巧妙融合的研学产品、专注于母港探索的研学产品等。这些研学产品不仅能让青少年在海上近距离打卡港珠澳大桥,还能深入探访科考船“沈括”号的驾驶台、生活甲板、实验室及尾部工作甲板,全面了解科考船的运行机制、科研工作流程及船员们的日常生活,还有机会亲自参与海洋实验,激发对海洋科学的浓厚兴趣。
2024年9月,由中国航海学会主办,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承办的“海洋守望者:青少年海洋监测技术探秘”活动,走进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开展海洋监测科学教育主题的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青少年们在中心科普讲师的带领下,认识了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主要承担的任务和工作。中心为全市海洋观测预报提供服务,而这些工作离不开海洋监测装备和技术的支持。青少年们实地观看了在监测中心展出的海洋观测仪器模型,了解了这些被之为“顺风耳”“千里眼”的观测仪器,它们能够让海洋预报员们远在千里之外掌握海洋的情况。
海豚现身深圳海域数度刷爆深圳人的朋友圈,说明它关联的至少还有一个旅游话题。
深圳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漂浮”着51座岛屿、260.5公里东西狭长的海岸线片沙滩,为这座城市展示滨海旅游的丰富业态提供了天然全景舞台。
事实上,深圳旅游发展的故事,就是从海边开始的。深圳最早的热门景点是海上世界,此后从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再到小梅沙海洋公园等,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诸多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无不临海而建,这也决定了深圳旅游业发展的基调是“蓝色”的。
《深圳市海洋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提出,深圳要对标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世界一流海洋城市;到2025年,深圳将打造国际一流、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粤港澳大湾区游艇行业联合会主席、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文焕在解读《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时提到,深圳打造海洋文体旅游多元多层次消费新场景,可以在海洋游艇产业率先推出制度改革,促进游艇大众化消费,推进小型化游艇普及,促进城市消费升级。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价值?土地立体增值,实现多样功能;厂区智能再造,提升生产效率;土地精细管理,唤醒废弃老厂……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5-03-282025年3月14日16时许,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海域,100多头海豚“集体出游”,刚好被出海渔民遇见拍了下来,场面非常壮观。 值得一...
2025-03-28中国网财经3月27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2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有关情况。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
2025-03-283月25日,美丽广东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召开。目前,《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广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已经出...
2025-03-283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庆阳地区。为积极应对沙尘暴天气,国网庆阳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开展大风天气线路特巡,及时清理线下异物,防止异物缠绕影响...
2025-03-28成交后根据转让方实际汽车衡检测重量核算总价,多退少补,不扣杂。交易服务费按照实际成交价计算。 3、网络动态报价单次竞价涨幅金额为100元。...
2025-03-28